黑龙江省发布最新疫情防控文件,全面加强秋冬季节疫情精准防控
黑龙江省最新疫情防控文件出台背景
2022年10月中旬,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黑疫指发〔2022〕XX号),这是继国家"二十条"优化措施后,黑龙江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的最新疫情防控指导性文件,这份文件的出台正值秋冬交替之际,全国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聚集态势,而黑龙江省作为边境省份和重要粮食产区,面临着境外输入和国内扩散的双重压力。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黑龙江省地理位置特殊,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线长达2981公里,口岸疫情防控任务艰巨,作为农业大省,秋收季节大量务工人员跨区域流动,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加之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下,室内聚集活动增多,呼吸道传染病更易传播扩散,据黑龙江省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9月以来,全省已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XX例,无症状感染者XX例,涉及多个地市。
这份最新文件的制定充分考虑了黑龙江省情特点,既贯彻了国家"动态清零"总方针,又体现了科学精准防控要求,文件起草过程中,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组织疾控专家、临床医生、基层干部等多方代表进行了充分论证,先后修改完善十余稿,最终形成了包含8个部分32条具体措施的指导性文件,为全省下一阶段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明确遵循。
文件核心内容解读
黑龙江省最新疫情防控文件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精准"防控策略,体现了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指导思想。
精准划定风险区域方面,文件明确要求按照"科学评估、精准划定、动态调整"原则,将高风险区划定精确到楼栋、单元,不得随意扩大范围,中风险区原则上以小区为单位划定,低风险区则要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文件特别强调,风险区调整要基于流调结果和风险评估,连续5天无新增即可降级,避免"一刀切"和"层层加码"。
在精准开展核酸检测上,文件提出了"三区分"原则:重点区域"应检尽检",重点人群"定期抽检",一般人群"愿检尽检",值得注意的是,文件取消了全域全员核酸检测的硬性要求,转而采取"核酸+抗原"互补策略,同时规定核酸检测点布局要方便群众,采样时间要合理安排,避免长时间排队聚集。
关于精准实施隔离管控,文件优化了密切接触者管理措施,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居家隔离条件评估更为人性化,允许具备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选择居家隔离,文件还专门对在校学生、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隔离安置作出细致规定。
精准保障生产生活是文件的突出亮点,明确要求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停工停产停业停运,要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针对农民秋收、粮食收购等季节性工作,制定了专门的防控方案,文件还强调要保障群众就医需求,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
在精准做好边境防控方面,文件针对黑龙江省边境特点,强化了"人、物、环境"同防措施,要求口岸城市严格落实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消毒,做好边境村屯常态化防控,同时提出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边境防控效能,建设智慧边防系统。
防控措施具体实施细则
黑龙江省最新文件对各项防控措施的操作实施作出了细致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风险人员管理方面,文件制定了分类管理清单:密切接触者实施"5+3"管理;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实行"两点一线"闭环管理,每天1次核酸检测;入境人员执行"7+3"措施(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监测),针对跨省流动人员,实行"落地检"和"三天两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重点场所防控细则明确:医疗机构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闭环管理;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实行预约探视;学校落实晨午检制度,出现疫情后"一校一策"处置;商超、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控制客流密度,落实扫码测温措施。
应急处置机制部分详细规定了疫情发生后各环节响应流程:2小时内完成初筛阳性报告,4小时内完成核心流调,24小时内划定风险区域并落实管控,文件特别强调要建立"三公(工)协同"机制(公安、公卫、工信),提升流调溯源效率。
疫苗接种工作部署要求持续推进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接种,优化接种服务,设立流动接种点,文件设定了11月底前全省80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接种率达到90%以上的工作目标。
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要求各地医疗物资储备量满足30天满负荷运转需要,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白名单"企业正常运营,建立"最后一公里"配送应急机制。
政策亮点与创新举措
黑龙江省最新疫情防控文件在多方面体现了政策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龙江特色的防控举措。
首创"边境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2981公里边境线划分为若干责任区段,每个区段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五包一"制度(乡镇干部、民警、医务人员、村干部、护边员包保),这一做法得到国家联防联控机制肯定并在全国边境省份推广。
创新推出"防疫明白卡"制度,将复杂的防控政策简化为通俗易懂的图文说明,通过社区网格员发放到每家每户,明白卡包含风险等级对应措施、核酸检测点信息、就医购药渠道等实用内容,极大提高了政策知晓率。
建立"疫情防控和企业生产双保"机制,为重点企业配备防疫指导员,指导完善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文件特别规定,对保供企业实施"封闭运行"管理,确保疫情期间不停产,以大庆油田为例,通过"两点一线"闭环管理,疫情期间始终保持了正常生产水平。
开发应用"黑龙江健康码2.0"系统,实现核酸检测结果、疫苗接种、行程信息"三码合一",并新增"码色申诉"功能,误判码色可在24小时内复核更正,系统还集成了"电子通行证"功能,方便物资运输车辆跨区域通行。
推出"农民秋收防疫十二条",针对黑龙江省农业大省特点,制定专门的秋收防疫指南,包括组建"农机作业互助组",实行"点对点"收割服务;设立"粮食收购防疫通道",对售粮农民和车辆分类管理等措施,确保秋收防疫两不误。
落实保障与监督机制
为确保最新防控政策落地见效,黑龙江省建立了全方位的落实保障和监督机制。
组织领导体系方面,强化了"三级包保"制度(省包市、市包县、县包乡),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第一责任人,文件要求各地成立工作专班,建立每日调度机制,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
培训宣传机制上,文件部署开展"三个一"活动:一轮全覆盖培训(对防控人员)、一系列政策解读(对广大群众)、一次应急演练(对重点单位),省里已组织专家录制了培训视频,通过线上方式对基层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督导检查制度规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开展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整改一个销号一个,文件特别强调要设立"层层加码"问题反映渠道,对典型案例进行通报。
考核评价体系将疫情防控纳入各地年度考核,设置科学精准防控、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项指标,文件明确,对防控不力导致疫情扩散的严肃问责,对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
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方面,升级完善了"黑龙江省疫情防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风险人员排查、核酸检测、隔离管控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还与"平安龙江"雪亮工程平台对接,提升了社区精准防控能力。
专家解读与社会反响
黑龙江省最新疫情防控文件发布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流行病学专家张教授指出:"这份文件最大的特点是科学性和精准性,它不是简单的'放松'或'收紧',而是基于病毒变异特点和防控经验作出的优化调整,比如将密切接触者管控时间从10天缩短到8天,这是经过科学评估后认为既能控制风险又减少社会成本的合理选择。"
哈尔滨市某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女士表示:"新政策实施后,我们工作更有针对性了,以前是'大水漫灌'式防控,现在要精准到楼栋单元,工作量其实更大了,但对居民生活影响小了,特别是'防疫明白卡'很受群众欢迎,减少了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黑龙江大学经济学院王教授分析:"文件充分考虑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特别是保障秋收生产和企业运营的措施非常及时,我省作为农业大省,秋收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老工业基地,企业连续生产对稳就业至关重要,这些特殊考量体现了政策的温度。"
也有部分群众表达了担忧,齐齐哈尔市居民赵先生告诉记者:"政策是更精准了,但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判断该怎么做有时还是不太清楚,希望社区能再多做些宣传解释工作。"对此,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已部署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周"活动,将组织专家进社区答疑解惑。
总体来看,黑龙江省最新疫情防控文件既贯彻了国家总体要求,又结合了本省实际,在科学精准防控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随着各项措施逐步落实,有望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多重目标,为全国边境省份和农业大省疫情防控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