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抗疫记,高原古城如何筑起生命防线
2022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高原古城西宁的宁静,这座海拔2275米的城市,正面临着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西宁,这座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如何在高原特殊环境下构筑起一道坚固的抗疫防线?这不仅是一次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一座城市文明底色与治理智慧的集中展现。
疫情突袭:高原城市面临特殊挑战
10月20日,西宁市新增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消息如同一记惊雷,震动了整座城市,与内地城市不同,高原环境的特殊性为西宁抗疫增添了独特难度,低氧环境不仅影响人体免疫力,也增加了医护人员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的工作负荷,青海省疾控中心专家李永华表示:"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普通人的血氧饱和度本就比平原地区低5%-10%,穿上防护服后,医护人员血氧可能进一步下降至85%以下,这给医疗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疫情初期,传播链条不明朗让防控形势更加复杂,城西区、城北区相继出现散发病例,传统藏族聚居区与现代化社区交织的城市格局,使得流调溯源工作面临语言、文化等多重障碍,西宁市卫健委主任郭伟坦言:"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在病毒进一步扩散前切断传播链。"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的疫情防控指挥部,建立"一日一调度、一事一处理"的工作机制。
更令人忧心的是医疗资源的相对不足,作为青海省医疗中心,西宁承担着全省近40%的医疗服务需求,但每千人口床位数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崔森表示:"我们必须在有限资源下做好两手准备,既要应对疫情,又要保障常规医疗服务不中断。"这种资源紧张的状况,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决断。
全民响应:多民族携手筑防线
面对疫情,西宁社会各界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团结精神,在城东区国际村社区,藏族居民自发组织起一支"马背宣传队",骑着摩托车穿梭在街巷间,用汉藏双语播报防疫知识,社区主任马晓梅说:"我们社区有汉、藏、回、撒拉等多个民族,大家不分彼此,共同守护家园。"这种多民族携手抗疫的场景,成为西宁街头最温暖的风景线。
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在西宁市设立的412个核酸采样点上,从清晨到深夜,市民们有序排队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10月25日,全市单日核酸检测量突破20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尽管天气寒冷,但看到工作人员那么辛苦,我们排队等候算不了什么。"正在排队等候检测的市民王女士说,这种市民的高度配合,为快速阻断疫情传播争取了宝贵时间。
志愿者群体成为抗疫前线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疫情期间全市共有3.2万名志愿者投身各类服务,其中35%是在校大学生,青海师范大学学生周措吉每天穿着防护服工作12小时以上,为封控区居民配送物资。"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宁人,这时候必须站出来。"这位00后藏族姑娘的话道出了许多志愿者的心声,从物资配送到心理疏导,从语言翻译到特殊群体关爱,志愿者们的服务覆盖了抗疫需求的方方面面。
科技赋能:高原智慧抗疫新模式
在传统防控手段基础上,西宁积极探索适合高原特点的科技抗疫路径,青海省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发挥了关键作用,整合了健康码、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12类数据,实现疫情态势"一屏掌控",西宁市大数据局局长张海峰介绍:"我们开发了'预警雷达'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重点区域人员流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这种数据驱动的精准防控,极大提高了防疫效率。
针对高原环境特点,西宁还创新采用了多项适应性技术,在方舱医院建设中,特别增设了弥散式供氧系统,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在低氧环境下的安全,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刘建华说:"我们参考了高原病防治经验,在标准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了血氧监测和氧疗频次。"这些细节调整,体现了高原城市抗疫的人文关怀。
无人机配送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创新方案,在部分地形复杂的社区,美团等企业投放了30余架配送无人机,累计飞行超过5000架次,运送药品、食品等急需物资8万余件,负责无人机操作的技术员李明说:"高原空气稀薄对无人机续航有影响,我们通过减轻载重、优化航线等方式克服了这一困难。"科技的力量,让高原抗疫有了更多可能性。
生命至上:疫情防控中的温暖底色
在严格的防控措施背后,是西宁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呵护,10月28日凌晨,封控区内一名孕妇突发先兆早产,绿色通道立即启动,在多部门联动下,仅用23分钟就将孕妇安全转运至青海省妇幼保健院,最终母子平安,这样的紧急救助案例在疫情期间并不鲜见,西宁市建立了完善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确保特殊群体需求得到及时响应。
针对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在城中区,工作人员每天为87位独居老人上门送餐;在城西区,手语志愿者通过视频连线为听障人士提供防疫指导,西宁市民政局局长苏磊红说:"越是非常时期,越要关注最易被忽视的群体,这是一座城市的温度所在。"
心理关怀同样被纳入防控体系,西宁市开通了16条心理援助热线,组织200余名心理咨询师提供在线服务,特别关注隔离人员和一线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心理医生赵静每天要接听30多个求助电话,"高原环境本就容易引发情绪波动,加上疫情压力,很多人需要专业疏导。"这种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体现了疫情防控的人性化考量。
经验启示:高原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再思考
西宁抗疫实践为高原地区疫情防控积累了宝贵经验,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扎西达娃认为:"这次疫情检验了西宁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如基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双语医疗人才不足等问题。"后疫情时代,西宁计划投资15亿元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重点加强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和藏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
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同样至关重要,疫情期间,西宁与西藏拉萨、甘肃兰州等周边城市建立了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协同管控跨区域人员流动,这种区域协作模式将在今后常态化保持,西宁市市长孔令栋表示:"高原城市抗疫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加强区域协同,共同构筑安全屏障。"
更为深远的是,疫情改变了市民的卫生习惯和健康观念,随机调查显示,92%的西宁市民表示疫情后更注重个人卫生,7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保留分餐制等健康饮食习惯,这种公共卫生意识的普遍提升,将成为城市抵御未来健康风险的隐性防线。
回望这场高原抗疫之战,西宁以坚韧与智慧书写了特殊环境下的防控答卷,从多民族携手到科技赋能,从生命关怀到体系完善,每一步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品格与担当,正如青海省省长吴晓军所言:"疫情终将过去,但抗疫中凝聚的精神力量将长久滋养这片高原大地。"站在新的起点上,西宁正将抗疫经验转化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为高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更多可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