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的新冠肺炎疫苗是什么?全面解析中国疫苗研发与应用

中国新冠疫苗研发背景与北京接种概况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并迅速蔓延,成为百年来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一,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迅速启动了疫苗研发工作,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任务来推进,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其疫苗接种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北京地区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来源于中国自主研发的几款疫苗产品,截至2023年,北京市已为市民提供了多种选择,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灭活疫苗(BBIBP-CorV)、科兴中维的灭活疫苗(CoronaVac),以及后来加入接种选项的康希诺生物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Ad5-nCoV)和智飞生物的重组蛋白疫苗(ZF2001),这些疫苗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程序,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附条件上市批准或紧急使用授权。

北京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始于2020年12月中旬,首批接种对象为高风险人群,如医疗卫生人员、口岸检疫人员、冷链从业人员等,随着疫苗供应量的增加,接种范围逐步扩大至普通市民,北京市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疫苗接种网络,包括固定接种点、临时接种点和移动接种车等多种形式,确保市民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疫苗接种。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还承担着为在京外籍人士提供疫苗接种服务的任务,2021年初,北京市启动了外籍人士疫苗接种工作,使用的主要是国药和科兴的灭活疫苗,这体现了中国疫苗的国际认可度正在逐步提高。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新冠疫苗详解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BBIBP-CorV疫苗是中国首个获批附条件上市的新冠疫苗,也是北京地区接种的主要疫苗之一,这款疫苗采用传统的灭活技术路线,即通过培养新冠病毒,然后使用化学方法将其灭活,使其失去致病能力但仍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从技术原理来看,灭活疫苗是一种成熟的疫苗制备方法,已有多种成功应用的先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BBIBP-CorV疫苗的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病毒株,在Vero细胞中培养扩增,然后使用β-丙内酯进行灭活处理,最后加入氢氧化铝佐剂以提高免疫原性,这种技术路线虽然传统,但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易于储存和运输等优势。

根据发表在《柳叶刀》等国际权威期刊上的临床研究数据,BBIBP-CorV疫苗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接种两剂后,所有年龄组志愿者均产生了高滴度的中和抗体,且60岁以上老年人的免疫反应与18-59岁人群相当,在Ⅲ期临床试验中,该疫苗对COVID-19的保护效力达到78.1%,对中重症的保护效力更高。

在实际应用中,北京生物新冠疫苗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特征,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接种部位疼痛、红肿,以及轻微的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这些症状通常会在1-3天内自行缓解,北京市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严重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极低,与其他常规疫苗相当。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还完成了针对3-17岁人群的临床试验,并获得批准用于该年龄段的接种,这使得北京成为全国较早开展未成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的城市之一,为构建更广泛的免疫屏障提供了可能。

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的技术特点与效果

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CoronaVac疫苗是北京地区另一种广泛接种的新冠疫苗,同样采用灭活技术路线,与北京生物的疫苗相比,科兴疫苗在病毒株选择、培养工艺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原理相似。

科兴疫苗的研发历程同样迅速而严谨,2020年1月疫情暴发后,科兴立即启动疫苗研发项目,从中国、意大利、瑞士、英国等国分离出多株病毒,最终选择CN2株作为疫苗生产用毒株,该毒株在Vero细胞中培养后,经β-丙内酯灭活并纯化,添加氢氧化铝佐剂制成疫苗。

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科兴疫苗在不同地区的保护效力存在一定差异,在巴西的试验中,对需要医学干预的COVID-19病例的保护效力为83.7%,对中重症和住院病例的保护效力达到100%;在土耳其的试验中,保护效力为91.25%;而在印度尼西亚的试验中,保护效力为65.3%,这些差异可能与各地流行的病毒株、评估标准等因素有关。

真实世界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效果数据,智利卫生部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接种两剂科兴疫苗后,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有效率为65.9%,预防住院的有效率为87.5%,预防ICU入住的有效率为90.3%,预防死亡的有效率为86.3%,这些数据表明,虽然科兴疫苗在预防感染方面可能不如某些mRNA疫苗,但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效果显著。

科兴疫苗的一大优势是其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在2-8℃的标准冰箱温度下保存,这大大降低了储存和运输的难度,特别适合像北京这样人口密集、接种点众多的大城市,以及冷链条件有限的地区,科兴疫苗的生产能力较强,为北京市大规模接种提供了充足的供应保障。

针对新冠病毒变异株,科兴公司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实验室数据显示,科兴疫苗对多种变异株仍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虽然对某些变异株(如Beta株)的中和滴度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一定水平的保护作用,为此,科兴已启动针对变异株的疫苗研发工作,并探索加强针接种策略。

北京打的新冠肺炎疫苗是什么?全面解析中国疫苗研发与应用

北京可选的其他新冠疫苗类型

除国药和科兴的灭活疫苗外,北京市还逐步引入了其他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为市民提供更多选择。康希诺生物研发的Ad5-nCoV疫苗是北京地区可选的一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其特点是只需接种一剂即可完成基础免疫程序。

腺病毒载体疫苗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它以改造过的腺病毒作为载体,携带新冠病毒S蛋白的基因序列,疫苗进入人体后,S蛋白基因得以表达,刺激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这种疫苗的优点是免疫反应较强,单剂接种即可诱导良好的免疫应答,特别适合需要快速建立免疫保护或接种依从性可能较低的人群。

临床研究显示,康希诺疫苗单剂接种14天后对重症COVID-19的保护效力为95.5%,总体保护效力为65.7%,该疫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疲劳、头痛等,发生率略高于灭活疫苗,但大多数症状为轻中度,短期内可自行缓解。

另一种在北京地区使用的疫苗是智飞生物研发的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ZF2001),该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在CHO细胞中表达新冠病毒RBD二聚体,经纯化后添加氢氧化铝佐剂制成,重组蛋白疫苗技术成熟,安全性高,此前已成功应用于乙肝疫苗、HPV疫苗等。

ZF2001疫苗需要接种三剂,间隔时间为0、1、2个月,临床试验数据显示,该疫苗对COVID-19的保护效力为81.4%,对重症及以上病例的保护效力为100%,由于不含活病毒成分或病毒核酸,该疫苗安全性良好,特别适合对疫苗成分敏感或有特定健康顾虑的人群。

北京市根据疫苗供应情况和不同人群特点,制定了灵活的接种策略,腺病毒载体疫苗因其单剂接种的特点,曾被推荐给有紧急出行需求或难以完成多剂接种的人群;重组蛋白疫苗则因其高安全性,成为一些特定健康状况人群的选择,这种多样化的疫苗选择策略,有助于提高全市疫苗接种覆盖率。

北京新冠疫苗接种的组织与实施

北京市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体现了高度的组织化和科学化特点,2021年初,北京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疫苗接种工作组,统筹协调全市资源,建立了"市级统筹、区级主责、街乡实施、单位和社区组织、行业促进"的工作机制。

在接种点设置方面,北京市采取了"固定+临时+移动"的多元化模式,固定接种点主要设在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时接种点则根据需要在体育馆、文化宫等大型场所设立;移动接种车则深入企业、学校、社区提供上门服务,高峰期,全市接种点数量超过400个,日接种能力达到40万剂次以上。

为确保接种安全,北京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验证"制度,即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接种禁忌症,核对接种信息,验证疫苗信息,每个接种点均配备急救设备和药品,并有二级以上医院急诊急救人员驻点保障,市、区两级还建立了接种异常反应医疗救治专家组,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及时处置可能出现的严重异常反应。

北京市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接种服务效率,通过"健康宝"小程序,市民可以方便地预约接种、查询接种记录和获取电子接种证明,疫苗接种数据实时上传至市级平台,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这种"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接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针对老年人这一高风险人群,北京市采取了专项推进措施,各社区通过设立老年人接种专场、提供上门评估、安排专车接送等方式,提高老年人接种便利性,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消除老年人对疫苗接种的顾虑,截至2023年初,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率已超过85%,为构建免疫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打的新冠肺炎疫苗是什么?全面解析中国疫苗研发与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还特别关注外籍人士的疫苗接种需求,通过设立国际化接种点、提供多语言服务、优化预约系统等措施,确保在京外籍人士能够平等、便捷地获得疫苗接种服务,这体现了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包容性和责任感。

北京新冠疫苗的安全监测与效果评估

北京市建立了全方位的新冠疫苗安全监测体系,对接种后不良反应进行实时监测和科学评估,这一体系包括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两种机制,前者依托全市医疗机构和接种点报告不良反应事件,后者则通过定期的抽样调查和重点人群随访获取数据。

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北京地区接种的新冠疫苗不良反应报告率与其他常规疫苗相当,且绝大多数为一般反应,如接种部位疼痛、红肿,以及短暂的发热、乏力等,严重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极低,在百万分之一左右,且所有病例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这些数据表明,在北京接种的新冠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

疫苗效果评估是另一项重要工作,北京市通过多种方法评估疫苗在真实世界中的保护效果,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免疫持久性研究等,研究结果显示,完成全程接种后,疫苗对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效果约为60-80%,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则高达90%以上,这些数据与临床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疫苗的实际保护效果。

针对公众关心的免疫持久性问题,北京市疾控中心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开展了长期追踪研究,数据显示,接种灭活疫苗6个月后,中和抗体水平确实有所下降,但记忆性免疫细胞仍然存在,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提供保护,加强针接种可显著提高抗体水平,恢复免疫保护力,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北京市适时启动了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给疫苗效果评估带来了新挑战,北京市建立了病毒变异监测网络,定期对阳性病例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及时发现变异株输入和传播情况,实验室研究显示,北京接种的疫苗对多种变异株仍保持一定中和活性,特别是对重症的预防效果下降不明显,这为北京市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还特别关注疫苗在不同人群中的效果差异,研究发现,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人群接种后的免疫应答相对较弱,但完成全程接种后仍能获得显著保护,这些发现促使北京市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接种服务和健康监测,确保他们得到充分保护。

北京新冠疫苗接种的常见问题解答

关于在北京接种新冠疫苗,市民常有各种疑问。疫苗接种的禁忌症是一个关注焦点,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的指南,新冠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症包括:对疫苗活性成分、任何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妊娠期妇女,相对禁忌症则需由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接种。

许多市民关心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接种后应在现场留观30分钟,以监测可能的急性过敏反应;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建议清淡饮食,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可以正常洗澡,但不要揉搓接种部位,如果出现持续发热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接种医生。

关于不同技术路线疫苗的选择,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所有获批使用的疫苗都经过严格审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保障,建议根据供应情况尽早接种,无需特别等待某一种疫苗,对于特定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人或有特殊健康顾虑者,可咨询医生后选择最适合的疫苗类型。

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持续时间是另一个常见问题,目前研究表明,接种后6个月内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但抗体水平会随时间下降,北京市已开展加强免疫接种,建议完成基础免疫6个月后接种加强针,以增强和延长免疫保护,加强针可以选择同源加强(同技术路线疫苗),也可以选择异源序贯加强(不同技术路线疫苗),后者可能产生更全面的免疫应答。

北京打的新冠肺炎疫苗是什么?全面解析中国疫苗研发与应用

针对疫苗接种与核酸检测的关系,北京市明确表示,接种灭活疫苗不会导致核酸检测阳性,核酸检测针对的是病毒的特异性基因序列,而灭活疫苗中不含活病毒,不会干扰检测结果,少数情况下,接种其他技术路线疫苗可能导致短暂的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但这不影响核酸检测结果。

对于慢性病患者接种疫苗的问题,北京市的指导原则是:健康状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建议接种;急性发作期应暂缓接种,具体到不同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可接种;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13.9mmol/L可接种;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完成放化疗后病情稳定可接种,有疑虑的慢性病患者可咨询专科医生后决定。

北京新冠疫苗接种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认识的深入和疫情形势的变化,北京市新冠疫苗接种策略将继续优化调整,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推广多价疫苗接种以应对病毒变异,即一种疫苗同时含有针对多种变异株的成分;研究开发黏膜免疫疫苗,通过鼻喷或口服方式接种,在呼吸道黏膜建立第一道防线;探索通用冠状病毒疫苗,不仅针对SARS-CoV-2,还能预防其他可能出现的冠状病毒感染。

接种程序方面,北京市可能会根据科学证据和实际情况,调整加强针接种策略,可能的方案包括:针对高风险人群开展定期加强接种;根据病毒变异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灵活调整加强免疫的时间间隔和疫苗选择;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制定差异化的加强接种方案。

疫苗研发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北京拥有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实力,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创新型新冠疫苗问世,正在研究中的mRNA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等新型疫苗平台,可能提供更高效、更持久的保护,疫苗生产工艺将持续优化,提高产能和质量的稳定性。

北京市还将加强疫苗接种与其他防控措施的协同,疫苗是重要武器,但不是唯一武器,北京市可能会更精准地统筹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社交距离、口罩佩戴等措施,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动态调整,既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又最大限度减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疫苗国际合作是另一个重要方向,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可以在疫苗研发、生产、分配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与跨国药企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新一代疫苗研发;通过技术转让、联合生产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疫苗可及性,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服务体系,提高便捷性和可及性,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优化预约系统,减少排队等待时间;增设便民接种点,覆盖更多社区和工作场所;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疫苗的科学认知;完善异常反应补偿机制,消除群众后顾之忧,通过这些措施,北京市有望建立更加牢固的免疫屏障,为城市安全运行和市民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