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疫情防控中心,高原上的生命守护者
在海拔3650米的雪域高原上,有一座特殊的"堡垒"日夜守护着300多万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西藏自治区疫情防控中心,作为全国海拔最高、地理环境最特殊的省级疫情防控指挥中枢,这里的工作人员以"缺氧不缺精神"的顽强意志,在"世界屋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疫长城,本文将带您走进这个神秘而重要的机构,了解他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探索高原防疫的独特经验,感受防疫工作者们的奉献精神。
西藏防疫的特殊挑战与机构沿革
西藏自治区疫情防控中心成立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但其前身可追溯至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成立的临时防疫指挥部,与内地省份相比,西藏的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首当其冲的是高原环境带来的生理挑战——拉萨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长期在此工作会导致红细胞增多、心肺功能受损,疫情防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员次仁顿珠告诉记者:"我们穿着防护服爬楼梯流调时,相当于内地负重20公斤登山,每次调查结束都像跑了一场马拉松。"
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更为防疫工作增添了难度,西藏面积达12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2个江苏省,但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3人,阿里地区的一个乡可能比东部地区一个县面积还大,给疫苗配送、核酸采样带来巨大困难,2021年冬季,为给墨脱县一个仅有30户人家的村庄接种疫苗,防疫人员徒步穿越雪山峡谷,耗时三天才抵达目的地,西藏还面临着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与多个国家接壤的防控压力,2022年日喀则疫情期间,防控中心创新实施"山口蹲守+无人机巡逻+牧民哨兵"的立体防控模式,成功阻断了疫情跨境传播。
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是另一大挑战,西藏每千人床位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ICU床位更是不足内地省份的1/3,疫情防控中心医疗救治组组长李医生说:"我们不得不把有限资源用到极致,一台呼吸机在不同县之间周转使用,医护人员也经常要跨科室支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西藏创造了连续300多天无本土病例的纪录,2022年疫情高峰期的病亡率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科技赋能的高原智慧防疫体系
面对特殊挑战,西藏自治区疫情防控中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技防疫之路。"我们的信息系统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一定是最适应高原实际的。"中心信息技术负责人王工介绍道,考虑到西藏地广人稀的特点,中心开发了基于北斗卫星的"马背上的防疫系统",牧民即使在没有基站的无人区,也能通过手持终端上报健康信息,这套系统在2021年那曲疫情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实现了对分散牧民的精准管理。
在核酸检测方面,中心首创了"流动方舱+帐篷实验室"的工作模式,针对部分地区冬季气温低至-30℃、常规检测设备无法运行的情况,工程师们改造出适应高原严寒的检测设备,并设计出用牦牛毛毯保温的样本运输箱,2022年阿里地区疫情期间,这种改装设备在海拔4500米的革吉县连续工作20天未出现故障,创造了高原医学检测的奇迹。
大数据分析在西藏也展现出特殊价值,中心建立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创新性地融入了旅游预订、加油站销售等替代性指标。"西藏地广人稀,单纯依靠医疗数据容易滞后,我们发现旅游大巴预订量异常增加往往比首例病例出现早3-5天。"数据分析师小张解释道,正是凭借这种"西藏特色"预警模型,中心多次在疫情初期就准确预判风险,为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
最令人惊叹的是无人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珠峰大本营疫情期间,防控中心动用重型无人机向海拔5200米的隔离区投送物资;在山南市,无人机编队承担起峡谷地带的日常消杀任务;甚至还有专门设计的藏语宣传无人机,用当地方言向偏远村落广播防疫知识,这些"高原雄鹰"成为雪域防疫的特殊尖兵。
文化融合的温情防控实践
"在西藏做防疫工作,最重要的是尊重当地文化,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接受得了的方式开展工作。"防控中心副主任、藏族干部卓玛深有感触地说,中心独创的"防疫+民族团结"工作法,将现代医学理念与藏族传统文化智慧相融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宣传动员方面,防控中心邀请高僧大德录制防疫视频,用转经筒比喻疫苗接种"为生命加持"的概念;把洗手步骤编成锅庄舞动作,让牧民在跳舞中学习防护知识;甚至将核酸检测时间与藏历吉日结合,大幅提高了老年人参与检测的积极性,日喀则一位老阿妈的话颇具代表性:"菩萨说要爱护生命,打疫苗就是积德行善。"
针对部分牧民对隔离措施的抵触情绪,防控中心没有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创造性地改造传统黑帐篷作为移动隔离点,允许隔离者带着自家糌粑和酥油茶入住,并安排喇嘛通过视频诵经安抚情绪,这种"带着酥油茶味"的隔离方式,使得配合度从最初的不足50%提升至98%以上。
在物资保障上同样体现出文化敏感,防疫包中除了常规的口罩、消毒液,还加入了糌粑、甜茶粉等特色物品;方舱医院不仅配备制氧设备,还专门设置经堂和煨桑炉;就连核酸检测证明也设计成哈达样式,成为群众愿意随身携带的"护身符",这些细节上的用心,让冷冰冰的防疫措施有了温度。
守望相助的团队精神传承
"在西藏做防疫工作,没有团队精神寸步难行。"这是防控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的共识,在这个特殊集体里,汉族医生学会了用藏语问诊,藏族护士掌握了先进的ECMO技术,军民携手创造了多项高原医学奇迹。
中心流传着许多感人故事:年过五旬的主任医师连续36小时穿着防护服在海拔4500米处抢救患者,自己却因高原反应晕倒在救护车旁;90后女护士为给隔离儿童做心理疏导,自学藏语儿歌并改编成防疫童谣;后勤保障组在暴风雪中行车12小时,只为给边境哨所送去一箱核酸检测试剂...正是这些平凡人的非凡坚守,筑起了高原防疫的铜墙铁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机制,每名新入职人员都要接受"三语培训"(藏语、汉语、防疫术语)和"三高适应"(高海拔、高强度、高压力)训练,并由老队员一对一指导,这种机制不仅培养了大批本地防疫骨干,还向周边省份输出了"高原防疫经验",2022年,西藏防控中心应邀派专家组赴青海、四川藏区指导抗疫,其"低氧环境下的分级诊疗方案"被国家卫健委采纳推广。
西藏自治区疫情防控中心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生命、坚守与创新的史诗,现代医学遇上传统文化,科技力量融入人文关怀,艰难险阻锤炼团队精神,中心主任洛桑的话道出了真谛:"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健康,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这个高原上的特殊机构正在将抗疫经验转化为提升边疆公共卫生体系的持久动力,继续书写着雪域卫士的传奇篇章。
站在布达拉宫广场远眺,疫情防控中心那栋不起眼的办公楼与雄伟的宫殿同样令人肃然起敬——它们都是这片神奇土地的守护象征,都是用信念铸就的精神丰碑,高原防疫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使命,再高的海拔也挡不住守护生命的脚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