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归途,上海大学生返沪潮中的挑战与温情


2022年春季,上海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考验,随着防控政策的动态调整,全国各地高校的上海籍大学生陆续踏上返沪之路,这场“返沪潮”不仅是对学生个体的考验,更是对城市管理、高校协作和社会支持的全面挑战,从抢票的焦虑到隔离的等待,从社区的温暖到政策的争议,上海大学生的返沪经历成为疫情时代的一个缩影,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剖析这一现象,记录特殊时期下的青春足迹。


返沪前的挣扎:政策变动与心理压力

  1. 高校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疫情初期,各地高校对上海籍学生的返沪政策差异显著,部分学校要求学生签署“暂不返沪”承诺书,另一些则提供包车“点对点”接送,复旦大学一名学生回忆:“辅导员每天在群里更新政策,但社区居委会的答复又不同,我们像在解一道无解的方程。”

  2. 交通困境:抢票、中转与“黑车”风险
    高铁票瞬间售罄、航班频繁取消,部分学生不得不选择中转其他城市,社交媒体上,“上海大学生返沪互助群”涌现,分享中转路线和隔离政策,也有学生因急于返沪搭乘高价“黑车”,甚至遭遇半路滞留的窘境。

  3. 家庭与学业的双重压力
    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而言,隔离费用成为负担,某二本院校学生小张算了一笔账:“7天隔离酒店费加餐食近3000元,相当于我两个月生活费。”线上考试与网络条件不足的矛盾,也让偏远地区学生陷入两难。


归途中的“闯关”:从车站到社区的层层挑战

  1. 虹桥火车站的48小时
    2022年5月,虹桥枢纽迎来返沪高峰,一名同济大学学生用视频记录了场景:核酸查验通道排队长达2公里,志愿者手持喇叭反复呼喊“提前打开随申码”,部分学生因核酸报告过期,被迫在车站过夜,便利店泡面被抢购一空。

    疫情下的归途,上海大学生返沪潮中的挑战与温情

  2. 隔离政策的“温差”
    尽管上海市要求“7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监测”,但各街道执行力度不一,浦东某社区为学生开辟绿色通道,而另一些老旧小区因人力不足,导致学生滞留楼道数小时,一名华东师大女生吐槽:“居委会说系统崩溃了,让我在小区门口等了4小时。”

  3. 特殊群体的困境
    患有慢性病的学生面临断药风险,上海交通大学一名研究生在微博求助:“我的胰岛素需要冷链运输,但隔离酒店没有冰箱。”在志愿者协调下,药品通过“闪送”及时送达。


疫情中的微光:那些被记住的温暖瞬间

  1. 高校的“保姆式”接应
    上海财经大学组织教师志愿者前往车站接站,用校车直接运送学生至隔离点;华东理工大学则为贫困生发放“隔离补贴”,覆盖部分费用。

  2. 邻里间的“投喂”
    在杨浦区某小区,居民自发为返沪学生送餐,一位阿姨在门把手上挂上便当盒,附言:“阿姨做的红烧肉,趁热吃!”类似的“无接触爱心接力”在多个社区上演。

    疫情下的归途,上海大学生返沪潮中的挑战与温情

  3. 同龄人的“云陪伴”
    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发起“隔离不隔心”线上互助计划,通过直播陪聊、学习打卡缓解焦虑,一场“隔离宿舍歌会”甚至吸引了上千人围观。


争议与反思:疫情暴露的系统性短板

  1. 信息孤岛何时打通?
    学生普遍反映,政府、高校、社区数据未共享,导致重复填表、政策矛盾,专家呼吁建立“返沪学生信息一体化平台”。

  2. “一刀切”与人性化的平衡
    某高校强制要求学生返乡前签署“不返沪承诺”,被批形式主义;而徐汇区某街道为隔离学生提供“宠物寄养服务”,则获赞“上海温度”。

  3. 长期影响:大学生对城市的信任危机
    一名匿名受访者坦言:“这次经历让我犹豫是否留在上海发展。”如何修复青年群体的归属感,成为后疫情时代的重要课题。

    疫情下的归途,上海大学生返沪潮中的挑战与温情



这场返沪潮既是应急管理的试金石,也是城市文明的透视镜,当核酸报告变成通行证,当行李箱滚轮声压过地铁轰鸣,上海大学生们用坚韧和互助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抗疫叙事”,正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所写:“我们不是‘添麻烦的人’,只是想要回家的孩子。”当疫情成为记忆,这些故事或许会提醒我们:在规则与人性之间,永远存在一条更温暖的路。

(全文约1500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