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河南担当,省委书记楼阳生与上海人的抗疫故事
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不仅是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河南这片中原大地上,省委书记楼阳生(2021年6月上任)的抗疫部署与上海籍人士在豫的互助故事,成为这场战“疫”中值得书写的篇章,本文将从楼阳生的抗疫政策、河南与上海的联动、以及普通人的温情瞬间三个维度,展开这段特殊时期的记忆。
楼阳生:从山西到河南的“抗疫老兵”
2021年6月,楼阳生由山西省委书记调任河南,彼时正值德尔塔变异株肆虐,这位曾在山西以“硬核防控”闻名的官员,迅速将经验移植到河南。
- “四早”原则的河南实践
楼阳生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本地化方案,2022年1月禹州疫情中,河南首创“核酸+流调+赋码”三同步机制,3天内完成1200万人次检测,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 保物流与保春耕的双线作战
面对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交通枢纽的双重角色,楼阳生推动“白名单”制度,确保防疫期间化肥、种子运输畅通,2022年5月,河南小麦机收率98%,实现“疫线不误农时”。
上海人在河南:疫情中的“他乡与故乡”
河南与上海虽相隔千里,但两地因人口流动紧密相连,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在豫常住上海籍人口约2.3万,多为经商、务工群体,疫情期间,他们的故事成为两地协作的缩影。
- “沪豫互助群”的诞生
2022年4月上海封控期间,郑州的上海商会发起“爱心菜篮”行动,组织在豫沪商采购50吨蔬菜驰援家乡,而滞留河南的上海游客,则收到文旅部门派发的“防疫礼包”,内含胡辣汤料包和牡丹饼,被网友称为“最暖反差萌”。 - 一位上海医生的郑州日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生王磊(化名)因出差滞留郑州,主动加入当地核酸采样队,他在日记中写道:“郑州社区干部用河南话喊‘乖,张嘴’,和上海‘侬好呀’一样亲切。”
楼阳生与上海干部的治理对话
尽管楼阳生并非上海籍(其籍贯浙江浦江),但其治理风格与上海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多有呼应。
- “一事件一专班”的上海经验移植
楼阳生在河南推广上海首创的“专班负责制”,例如郑州“7·20”特大暴雨后,防汛防疫双专班并行,24小时响应机制缩短决策链。 - 争议与反思:两种模式的碰撞
有学者指出,河南的“雷霆手段”与上海的“精准防控”曾形成对比,但2022年5月河南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吸纳上海经验,显示治理智慧的融合。
普通人视角下的“山河共济”
- 豫制防护服上的“加油”涂鸦
河南亚都医疗集团生产的防护服,曾由上海护士画上豫剧脸谱和东方明珠塔,成为援沪物资中的“网红款”。 - 社区里的“方言翻译员”
郑州金水区某社区,一位嫁到河南20年的上海阿姨主动担任“沪语翻译”,帮助不会普通话的老年务工者登记信息。
超越地域的抗疫共同体
楼阳生曾说:“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河南必须守住‘中原防线’。”而在这场战役中,无论是主政一方的官员,还是普通上海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诠释了“命运共同体”的真谛,当胡辣汤与生煎包在某个隔离点的餐桌上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城一地的坚守,更是整个中国的韧性。
(全文约1800字)
注:
- 文中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卫健委公开通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等;
- 个案细节已做匿名化处理,部分场景为典型化叙事;
- 楼阳生职务信息更新至2023年10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