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一场信息战中的信任重塑
2022年11月23日晚,郑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直播画面突然中断,这一意外事件迅速登上热搜,引发舆论哗然,这场持续不到半小时的发布会,不仅未能解答市民关于疫情防控的诸多疑问,反而因其仓促结束和后续解释的模糊性,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焦虑与不满,郑州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风波,折射出当前中国疫情防控信息发布机制面临的深层挑战——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构建政府公信力,如何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郑州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的"翻车"事件并非孤例,回溯疫情防控以来的政府信息发布历程,从武汉疫情初期的信息滞后,到后来各地频现的"发布会事故",反映出我国应急信息发布体系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郑州此次发布会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关键在于其触碰了公众最敏感的三条神经:一是信息模糊不清,对市民关切的物资供应、就医通道等核心问题语焉不详;二是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实质性政策措施;三是应对突发状况(直播中断)时缺乏应急预案,导致舆论进一步发酵,这些失误暴露出部分地方政府在危机沟通能力上的短板,也提示我们重新审视疫情防控信息发布这一特殊时期的政治传播现象。
疫情防控信息发布本质上是一种风险沟通,其核心目标是降低社会不确定性,现代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曾指出,在风险社会中,信息已成为关键的治理资源,郑州发布会的教训在于,当信息供给无法满足公众需求时,不仅不能消解恐慌,反而会制造"二次风险"——对政府信任的侵蚀,对比2020年上海疫情防控期间的信息发布实践,专业化的疫情数据解读、民生问题的直接回应、发布人稳定可靠的形象,共同构建了高效的风险沟通模式,而郑州案例则显示,当发布会沦为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数据表明,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透明、专业的信息发布可使公众配合度提升40%以上,这正是疫情防控信息发布应有的价值取向。
深入分析郑州疫情防控发布会风波,不难发现其背后存在多重矛盾,首先是"说与做"的脱节,发布会承诺的物资保障与基层实际执行存在落差;其次是"快与准"的两难,在舆情压力下仓促召开发布会却难以提供准确信息;再次是"统与分"的博弈,上级政策要求与地方实际情况如何协调,这些结构性矛盾单靠改进发布技巧无法解决,需要从制度层面重构信息生产、审核、发布的完整链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建立"专家论证-部门协同-舆情预判-发布演练"的全流程机制,可使政府信息发布效能提升65%,郑州的案例恰恰说明,缺乏这样的系统支撑,单场发布会很难承担起危机沟通的重任。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政府信息发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公众经过近三年的疫情"洗礼",信息鉴别能力显著提升,对官方发布提出更高要求;社交媒体造就的"人人都有麦克风"环境,使信息竞争空前激烈,在此背景下,传统"我说你听"的单向发布模式已然失效,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采用"发布+解读+互动"的复合型传播策略,政府信息的到达率可提高2-3倍,郑州发布会若能提前收集市民问题、安排多领域专家参与、设置媒体互动环节,其效果可能大不相同,更关键的是,发布会只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需要与政务新媒体、社区通知、热线电话等构成立体传播网络,才能实现信息传递的无缝覆盖。
从郑州到全国,疫情防控信息发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从"应急发布"转向"治理发布",将信息发布深度嵌入国家治理体系,具体路径包括: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舆情预警机制,实现未发先防;构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发布内容的一致性;培养专业化的新闻发言人队伍,提升沟通效能;完善发布后的效果评估体系,形成闭环管理,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的模型显示,这种系统化改革可使政府公信力指数提升30%以上,尤为重要的是,信息发布必须与实际问题解决同步推进,只有让市民在发布会上听到的承诺转化为家门口看得见的变化,信息发布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郑州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风波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在应急信息发布领域的不足,也指明了改进的方向,疫情防控是一场全方位的考验,信息发布作为连接政府与市民的桥梁,其质量直接影响抗疫成效,未来的疫情防控信息发布,应当少一些"无可奉告"的官僚辞令,多一些"我来解答"的责任担当;少一些照本宣科的形式主义,多一些直面问题的真诚沟通;少一些各自为政的碎片化发布,多一些统筹协调的系统化传播,唯有如此,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重建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筑牢社会信任的基石,郑州的案例告诉我们:发布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一个以信息透明推动问题解决、以沟通实效赢得人民信任的新起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