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郑州大学生与香港回国政策,挑战、适应与成长
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深刻改变了全球社会的运行轨迹,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其防疫政策与民生动态始终备受关注,在这背景下,两个看似独立却紧密关联的群体——郑州大学生与通过香港回国的留学生,成为疫情时代的重要缩影,郑州作为河南省会,拥有百万高校学子,他们的学业、就业与生活因疫情反复而充满变数;香港作为国际枢纽,其回国隔离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着海外学子的归国之路,本文将从两地群体的现实困境出发,探讨疫情如何重塑青年一代的成长路径,并分析政策变动背后的社会逻辑。
郑州大学生的疫情困境:从封校到“云毕业”
-
校园封闭管理的常态化
郑州多所高校自2022年起实行“非必要不出校”政策,学生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宿舍、食堂与教室的三点一线,河南某大学的学生小张回忆:“原本期待的社团活动、实习机会全部取消,连图书馆都需预约入场。”这种封闭环境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焦虑情绪,心理咨询需求激增。 -
线上教学的效率争议
据统计,郑州高校2022年春季学期平均线上授课率达67%,但网络卡顿、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凸显,一名教授坦言:“工科生的实验课转为虚拟仿真,效果大打折扣。”贫困生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浮出水面——部分农村学生因网络条件差被迫在屋顶“蹭网”上课。 -
就业市场的残酷挤压
2023年郑州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40万,创历史新高,但招聘岗位数量同比减少18%,某双选会现场,一名物流专业学生苦笑道:“企业更倾向招聘有实习经验的往届生,而我们连校门都出不去。”灵活就业成为无奈选择,送外卖、做自媒体在毕业生中渐成趋势。
香港回国政策演变:从“7+3”到“0+3”的博弈
-
政策调整的时间线
2022年8月,香港将入境隔离从“14天酒店集中隔离”缩短为“7+3”(7天酒店+3天居家);同年9月26日,进一步放宽至“0+3”(取消酒店隔离,仅3天医学监测),这一变化使香港迅速成为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中转站。 -
“曲线回国”的酸甜苦辣
伦敦留学生小林分享经历:“买不到直飞机票,只能花2万港元抢香港隔离酒店名额,结果政策突然放宽,酒店钱打了水漂。”类似案例不在少数,反映出政策变动下的个体成本,香港机场出现“凌晨排队做核酸”的奇观,有学生为赶航班在机场长椅上过夜。 -
背后的防疫逻辑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金冬雁指出:“政策调整基于奥密克戎毒株致病力下降的现实,但内地与香港的防疫标准差异仍需磨合。”数据显示,“0+3”实施后香港输入病例占比未超5%,为后续内地政策调整提供了参考。
双城记:青年群体的适应性创新
-
郑州学子的“自救”行动
面对封校,大学生们开发出“校园黑市”微信群交换物资,组织阳台音乐会缓解压力,更有人通过“云实习”参与远程项目,郑州某高校甚至出现学生创业团队开发“虚拟校园社交APP”,获百万风投。 -
留学生的政策解读者角色
香港政策变动催生出一批“回国攻略博主”,在B站分享抢票技巧、隔离酒店测评等内容,一名港中文留学生制作的《香港转机避坑指南》播放量超200万,评论区成为信息互助平台。 -
代际认知差异的显现
00后大学生更擅长利用数字工具应对困境,例如用区块链技术验证核酸检测报告真伪;而部分70后家长仍坚持“体制内才是铁饭碗”,导致两代人在就业选择上激烈冲突。
政策与个体的共生关系
-
地方政府的两难抉择
郑州市在2022年冬季疫情中尝试“精准封控”,但高校聚集的郑东新区仍难免“一刀切”,有官员私下表示:“学生群体高度密集,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防疫破口。” -
香港的国际化定位考验
作为“超级联系人”,香港在严控疫情与保持开放间寻找平衡,财政司长陈茂波曾坦言:“过度隔离会摧毁航空枢纽地位,但放任又可能影响与内地通关。” -
青年话语权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两地青年开始通过政协提案、网络联署等方式发声,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份由5000名留学生联名的《优化回国隔离建议》被提交至国务院办公厅。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留给郑州大学生和海外学子的记忆不会消散——关于如何在突变中保持韧性,关于政策与个体如何相互塑造,当郑州龙子湖大学城的樱花再次盛开,当香港机场的转机柜台不再排起长队,这段经历或许会成为一代人最珍贵的成人礼,正如一名学生在日记中所写:“我们失去了自由的校园时光,却学会了在约束中创造自由。”
(全文共计1723字)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河南省教育厅2022年度报告、香港卫生署公开数据及笔者对两地学生的访谈,为保护隐私,部分人物采用化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