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逃离,从北京跑回呼和浩特,一场无奈与温情的返乡记

2022年末,北京疫情形势骤然紧张,街头巷尾的核酸检测点排起长队,药店里的退烧药被抢购一空,社交媒体上充斥着“阳了”的分享,在这波疫情高峰中,许多人选择离开北京,回到家乡,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北京:疫情下的焦虑与无奈

12月初,北京的感染人数迅速攀升,公司里陆续有人发烧请假,地铁上的乘客越来越少,外卖配送时间越来越长,朋友圈里,有人调侃“北京人不是在发烧,就是在等发烧的路上”。

我住在朝阳区的一个合租房里,四户人家共用卫生间和厨房,隔壁的室友率先“中招”,高烧不退,尽管大家尽量错峰使用公共区域,但病毒无孔不入,三天后,另一户也出现了症状,我开始担心:如果我也感染了,谁来照顾我?合租房里连单独隔离的空间都没有。

更让人焦虑的是医疗资源的紧张,同事发烧到39度,跑了三家医院才挂上号;朋友的孩子高烧惊厥,拨打120却被告知需排队数小时,北京的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社区诊所的退烧药早已售罄。

决定返乡:一场艰难的抉择

那几天,我反复思考:是留在北京硬扛,还是回家?

留在北京意味着:

  1. 感染风险极高,合租房难以隔离;
  2. 医疗资源紧张,一旦重症可能无法及时就医;
  3. 独自面对病痛,心理压力巨大。

而回家(呼和浩特)的好处是:

疫情下的逃离,从北京跑回呼和浩特,一场无奈与温情的返乡记

  1. 有家人照顾,饮食和休息更有保障;
  2. 呼和浩特当时的感染高峰尚未到来,医疗资源相对宽松;
  3. 心理上更有安全感。

但返乡也有风险:

  1. 长途交通可能增加感染或传播风险;
  2. 如果途中发烧,可能被滞留或隔离;
  3. 家乡的防疫政策是否允许返乡?

经过一番挣扎,我最终决定:回家!

返乡之路:忐忑与温暖并存

离京前的准备

为了降低风险,我做了以下准备:

  • 连续三天抗原自测,确保阴性;
  • 佩戴N95口罩、护目镜和一次性手套;
  • 准备退烧药、酒精喷雾和消毒湿巾;
  • 提前联系社区,确认返乡政策。

高铁上的“全副武装”

我选择了高铁,因为时间短(约2.5小时),且通风较好,车厢里人不多,许多人像我一样“全副武装”,有人甚至穿着防护服,乘务员每隔一小时喷洒消毒液,广播里循环播放“佩戴口罩、减少走动”的提示。

我全程不敢摘口罩,连水都没喝一口,邻座的小伙子咳嗽了几声,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抵达呼和浩特:熟悉的安心感

走出呼和浩特东站,寒风扑面而来,但心里却格外踏实,家乡的防疫政策已经优化,不再查验核酸和健康码,只需社区报备即可,父亲开车来接我,一上车就递给我一瓶热奶茶:“路上冷吧?回家给你煮羊肉汤。”

疫情下的逃离,从北京跑回呼和浩特,一场无奈与温情的返乡记

家乡的温情:疫情中的小确幸

回到家后,我主动自我隔离了三天,每天测抗原,母亲每天变着花样做饭,父亲则忙着给我买药、炖梨汤,虽然呼和浩特的感染人数也在上升,但节奏比北京慢一些,药店还能买到退烧药,社区医院也不拥挤。

某天夜里,我突然发烧到38.5度,母亲立刻煮了姜汤,父亲翻出备好的布洛芬,那一刻,我无比庆幸自己回来了——在北京,我可能只能一个人硬扛。

反思:疫情下的流动与归属

这次“逃离”北京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

  1. 大城市的脆弱性:资源集中,但面对疫情冲击时,个人反而更无助;
  2. 家庭的不可替代:在疾病面前,家人的照顾比任何药物都有效;
  3. 政策的灵活性:呼和浩特的防疫措施更人性化,减少了返乡的阻碍。

也有人质疑:“从北京跑回来,不是给家乡添乱吗?”这种批评并非全无道理,但疫情中的选择往往是无奈之举,当一个人无法保障自身健康时,回归家庭是最本能的选择。

后记:疫情教会我们的事

疫情高峰已过,但这段经历让我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大城市的光鲜亮丽,在健康危机面前可能一文不值;而家乡的温情,才是真正的“避风港”。

或许,这场“逃离”不仅是一次身体的迁徙,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

疫情下的逃离,从北京跑回呼和浩特,一场无奈与温情的返乡记

(全文共2187字)


文章说明:

  1. 以第一人称叙事,增强真实感和代入感;
  2. 结合个人经历与社会观察,避免空洞议论;
  3. 突出“温情”与“无奈”的对比,引发共鸣;
  4. 适当加入数据(如高铁时间)和细节(如防疫措施),提升可信度。

如果需要调整风格或补充内容,可以进一步修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