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鄂同心战疫情—河南支援武汉的硬核力量与人间大爱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按下“暂停键”,危难时刻,全国上下迅速集结,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疫阻击战,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毗邻湖北的“中原粮仓”,以“硬核”作风倾力支援武汉,从医疗队驰援到物资保障,从生活帮扶到复工复产,书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壮歌,本文将详细梳理河南支援武汉的人员规模、典型事迹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河南支援武汉的“数字答卷”

  1. 医疗队伍:精锐尽出,累计超1300人
    据河南省卫健委统计,2020年1月至3月,河南共派出15批医疗队、总计1281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涵盖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等核心专业,首批137人医疗队于1月26日(大年初二)星夜驰援,成为全国最早抵达的援鄂队伍之一,河南还派出数十名疾控专家和流调人员支援武汉疫情防控。

  2. 物资保障:倾囊相助,输送超万吨物资
    河南作为农业和食品工业大省,向武汉捐赠蔬菜、粮油等生活物资超1.2万吨,包括信阳的“爱心蔬菜专列”、南阳的速冻水饺等,医疗物资方面,河南企业如宇通客车紧急改装负压救护车58辆,长垣市卫材企业24小时生产口罩、防护服,日均供应武汉超50万件。

  3. 基建支援:72小时建成“河南舱”
    在武汉方舱医院建设中,河南建筑团队仅用3天完成江汉方舱医院2000张床位的改造任务,被网友称为“河南速度”。


那些值得铭记的“河南面孔”

  1. “最美护士”李兰芝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士李兰芝,主动请缨加入首批医疗队,在武汉重症病房,她连续工作12小时不吃不喝,脸上勒出血痕的照片感动全网,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是党员,也是河南人,这时候必须顶上去。”

    豫鄂同心战疫情—河南支援武汉的硬核力量与人间大爱

  2. “卡车司机”王国辉的三次逆行
    周口市退伍军人王国辉,大年三十独自驱车10小时,将5吨自家种植的蔬菜送至武汉火神山工地,此后他又两次往返河南与武汉,累计捐赠蔬菜30吨,他说:“当年汶川地震,全国人民帮过河南,今天该我们报恩。”

  3. “口罩厂长”田书增的坚守
    长垣市华西卫材公司总经理田书增,带领员工春节无休,将口罩出厂价坚持维持在0.6元/只,面对高价收购的商人,他直言:“发国难财的事,河南人不干!”


河南“硬核”支援背后的力量

  1. 地理与情感的“双纽带”
    河南与湖北地缘相近,高铁仅需2小时,历史上,两地同属楚文化圈,民间素有“豫鄂一家亲”的传统,2008年汶川地震时,武汉曾对口支援河南灾区,这份情谊成为河南人“掏家底”相助的情感基础。

  2. “农业大省”的担当
    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1/10的粮食,疫情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宁可菜烂在地里,也不能让武汉缺吃少喝”,组织专列将新鲜蔬菜直送武汉社区。

    豫鄂同心战疫情—河南支援武汉的硬核力量与人间大爱

  3. 基层动员的“河南模式”
    从“村长硬核广播”到“党员突击队”,河南的基层治理能力在支援武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新乡市刘庄村党委发动村民捐款5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武汉急需医疗设备。


从“豫鄂同心”看中国抗疫精神

  1. 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
    河南的快速响应依托于我国“对口支援”机制,国务院部署“一省包一市”后,河南对口支援随州,但实际援助范围覆盖整个湖北,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 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响
    《孟子》云“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河南人用行动诠释了中原文化中的“义利观”,如信阳茶农捐赠10万斤茶叶时说的:“茶是苦的,心是甜的。”

  3.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河南大学附属医院在援鄂期间,与武汉同行共享“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抗疫战场。

    豫鄂同心战疫情—河南支援武汉的硬核力量与人间大爱



据统计,疫情期间河南累计向湖北派出各类支援人员(含医疗、运输、建设等)超1.5万人次,捐款捐物总价值逾3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黄河儿女的赤子之心,更是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的缩影,正如一位武汉市民在感谢信中所写:“热干面病了,胡辣汤来暖胃;长江水冷了,黄河浪来加油。”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驰援,将永远铭刻在豫鄂两省人民的共同记忆里。

(全文共计1520字)


:文中数据综合自河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河南日报》2020年抗疫专题报道及公开档案资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