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武汉两款疫苗,中国疫苗研发的双轨并行
研发背景与生产机构
北京生物疫苗
北京生物疫苗由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子公司)旗下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该研究所成立于1919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生物制品研究机构之一,拥有丰富的疫苗研发经验,北京生物疫苗于2020年12月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灭活新冠疫苗。
武汉生物疫苗
武汉生物疫苗由国药集团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该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同样是国内重要的疫苗研发和生产基地,武汉生物疫苗的研发进程与北京生物疫苗几乎同步,并于2021年2月获得紧急使用授权,随后正式获批上市。
两款疫苗均采用灭活技术,即通过培养新冠病毒并灭活其活性,使其失去致病能力但仍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这种技术路线成熟,安全性较高,适合大规模生产。
技术特点与生产工艺
灭活疫苗的基本原理
灭活疫苗是一种传统疫苗技术,其制备过程包括:
- 病毒培养:在Vero细胞(一种常用的哺乳动物细胞系)中扩增新冠病毒。
- 灭活处理:使用化学方法(如β-丙内酯)灭活病毒,使其无法复制但仍保留免疫原性。
- 纯化与佐剂添加:去除杂质并加入佐剂(如氢氧化铝)以增强免疫反应。
北京与武汉疫苗的差异
尽管两款疫苗均采用灭活技术,但在具体生产工艺上存在一定差异:
- 病毒株选择:北京生物疫苗早期采用武汉分离的毒株,而武汉生物疫苗则可能基于更新的病毒变异株优化。
- 生产规模:北京生物疫苗的产能更大,早期供应国内外市场的主要是北京生物疫苗,而武汉生物疫苗的产能逐步提升后也进入国际市场。
- 临床试验数据:两款疫苗的III期临床试验在不同国家进行,因此有效率数据略有差异(北京生物疫苗公布的有效率为79%,武汉生物疫苗为72.8%)。
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
临床试验数据
-
北京生物疫苗:
- 在阿联酋、巴林等国的III期临床试验显示,其保护效力为79%,对重症的保护率接近100%。
- 接种两剂后,抗体阳转率超过99%。
-
武汉生物疫苗:
- 在秘鲁、阿根廷等国的试验中,其总体有效率为72.8%,对重症的保护效果同样显著。
- 与北京生物疫苗类似,接种两剂后抗体水平较高。
真实世界数据
在实际接种中,两款疫苗均表现出良好的保护效果:
- 在智利、塞尔维亚等国的真实世界研究中,北京生物疫苗对预防住院和死亡的有效性超过85%。
- 武汉生物疫苗在阿根廷的大规模接种中也显示出类似的保护效果。
安全性
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较高,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 注射部位疼痛
- 轻微发热
- 乏力 严重过敏反应极为罕见,两款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
全球应用与贡献
国内接种情况
北京和武汉生物疫苗是主要的接种选择之一,截至2023年,中国已接种超过30亿剂新冠疫苗,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这两款疫苗。
国际供应
中国通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COVAX)向全球提供疫苗,北京和武汉生物疫苗已获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使用授权,供应至100多个国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变异株的效果
面对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灭活疫苗的中和抗体水平可能下降,但研究显示,加强针接种仍能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两款疫苗的升级版(针对变异株的二代疫苗)正在研发中。
未来展望
尽管mRNA疫苗(如辉瑞、莫德纳)在部分国家的接种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灭活疫苗因其稳定性、易存储(2-8℃冷藏即可)等优势,仍在全球疫苗供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北京和武汉生物疫苗的成功研发与推广,不仅展现了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能力,也为全球抗疫提供了重要工具。
随着病毒变异和免疫逃逸能力的增强,疫苗的迭代升级将成为关键,北京和武汉生物研究所正在开发针对新变异株的疫苗,并探索与其他技术路线(如mRNA、腺病毒载体疫苗)的联合接种策略,以提升保护效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