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青春答卷,武汉大学生的坚守与成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按下“暂停键”,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镇,武汉拥有超过百万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因封城滞留校园,或主动投身抗疫,或适应线上学习,或经历心理考验,这场疫情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更成为一代青年成长的特殊课堂,本文通过武汉大学生的故事,探讨疫情如何重塑他们的青春轨迹。


封城中的“留守者”:孤独与责任的双重考验

当武汉于1月23日宣布封城时,部分学生因实习、科研或交通中断无法返乡,华中科技大学的小张便是其中之一,宿舍楼逐渐清空,食堂关闭,他每天靠泡面和社区配送度日。“最初很恐惧,但辅导员每天打电话确认安全,学校还发放了防疫物资,让我感到不是一个人。”

更艰难的是心理压力,武汉大学心理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2月至4月,学生心理咨询量同比增加40%,孤独感和不确定性是主要问题,许多留守学生通过线上社团活动、互助群组彼此支持,湖北大学的李同学发起“云端自习室”,组织百余名同学打卡学习,“用行动对抗焦虑”。


线上课堂:教育模式的颠覆与适应

“从教室到屏幕,我们成了网课‘原住民’。”华中师范大学的王教授回忆,最初两周平台频繁崩溃,学生戏称“上课比抢菜还难”,但很快,师生共同探索出新模式:录播课配合深夜答疑、虚拟实验室替代线下操作。

疫情下的青春答卷,武汉大学生的坚守与成长

城乡差距也被放大,武汉理工大学的农村学生小刘,为了蹭信号每天爬到屋顶上课,据统计,湖北省高校为贫困生发放流量补贴超500万元,并捐赠二手设备,这场“教育实验”也催生了长期变革,多所高校保留混合式教学,推动教育公平。


志愿者的“逆行”:青春在抗疫一线闪光

“我是医学生,我必须上!”武汉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陈飞,瞒着父母加入社区核酸检测队,和他一样,超过2万名武汉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承担物资配送、线上家教、方言翻译等工作。

华中农业大学的“助农团”利用电商平台帮农户销售滞销草莓;武汉音乐学院的学子创作抗疫歌曲《武汉伢》,播放量破亿,这些行动展现了青年从“被保护者”到“守护者”的转变,正如一名志愿者所说:“非典时全世界保护90后,现在换我们保护世界。”


后疫情时代:反思与成长

疫情逐渐平息,但影响深远,许多学生开始重新思考专业价值,武汉大学哲学系的周同学在隔离期间阅读加缪的《鼠疫》,决心转向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灾难让人看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疫情下的青春答卷,武汉大学生的坚守与成长

就业市场的变化也促使学生调整规划,2020年武汉高校研究生报考人数增长23%,更多人选择“稳中求进”,本地企业校招中,“抗疫志愿者经历”成为简历亮点,企业看重逆境中展现的韧性。


在考验中淬炼的青春

武汉大学生的故事,是中国青年抗疫的缩影,他们经历过恐惧,却未屈服;面临隔离,却更懂联结;失去常规校园生活,却获得非同寻常的成长,疫情终会过去,但这代人在危机中展现的责任感、适应力和创造力,将长久照亮未来。

正如一名毕业生在日记中所写:“我们在冬天学会等待,在春天学会珍惜,这段时光,让青春有了更重的分量。”

(全文约1500字)

疫情下的青春答卷,武汉大学生的坚守与成长


:文中案例综合自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对武汉高校的报道,以及笔者访谈,数据来源包括湖北省教育厅2020年度报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