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战疫记,科学防控与全民坚守下的城市韧性

2022年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兰州这座黄河之滨城市的宁静,作为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人口密集城市,兰州面临的疫情防控压力空前严峻,在政府高效统筹、医护人员无畏付出、市民积极配合下,兰州以科学防控为盾,以全民参与为矛,书写了一部动人的抗疫篇章,本文将从疫情背景、防控措施、社会响应、经验启示四个维度,还原兰州疫情防控的全景图。


疫情背景:挑战与压力并存

  1. 地理与人口的特殊性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常住人口超400万,且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每日流动人口量巨大,2022年10月,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分支突袭兰州,其强传染性导致单日新增病例一度破百。

  2. 多重防控难点

    • 流动管控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多个铁路枢纽需同步防范输入风险。
    • 资源调配压力:部分偏远县区医疗条件有限,核酸检测与隔离设施面临考验。
    • 秋冬叠加风险:低温环境利于病毒传播,流感季与疫情交织加剧防控复杂性。

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兰州方案”

  1. 快速响应机制
    疫情暴发后,兰州市立即启动“扁平化指挥体系”,成立由市长牵头的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实现24小时应急响应,七里河区某小区出现首例阳性后,2小时内完成封控、流调、转运闭环。

  2. 分层分级管控

    • 高风险区:严格“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如城关区雁北街道实施“一户一档”管理。
    • 重点场所防控:全市所有餐饮暂停堂食,高校实行封闭管理,兰州大学启用“线上教学+网格化送餐”。
  3. 科技赋能抗疫

    兰州战疫记,科学防控与全民坚守下的城市韧性

    • 核酸检测优化:推广“15分钟采样圈”,单日检测能力提升至120万人次。
    • 数字防疫平台:通过“小兰帮办”APP实现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报告“三码合一”,减少人员接触风险。
  4. 民生保障网络
    建立“社区保供专班”,组织电商平台、超市开展“无接触配送”,并向独居老人发放“爱心蔬菜包”3.2万份。


全民战“疫”:平凡英雄的微光成炬

  1. 医护人员的逆行
    甘肃省人民医院派出500人采样队支援社区,护士李娟连续工作36小时后晕倒在岗位,醒来后仍坚持返岗。

  2. 志愿者的温暖守护
    兰州义工联盟招募1.2万名志愿者,承担物资配送、心理疏导等工作,大学生王磊在零下10℃的寒风中为封控区居民运送物资,日均步行超4万步。

  3. 市民的自觉配合
    网友“黄河人家”在社交媒体发起“我家阳台晒核酸”活动,用幽默方式传递乐观精神;多位出租车司机自发组成“抗疫爱心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

    兰州战疫记,科学防控与全民坚守下的城市韧性


经验与启示:从危机到转机的思考

  1. “早快准”原则的价值
    兰州疫情在28天内实现社会面清零,印证了“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的动态清零有效性。

  2. 基层治理的短板与改进
    部分社区暴露出物资配送不及时问题,后续兰州市推动“社区-物业-商超”三方联动机制,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

  3. 公共卫生体系的升级
    疫情后,兰州加速建设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新增负压病房200间,并培训基层防疫人员1.5万人次。

  4. 城市精神的淬炼
    黄河奔腾不息,兰州人坚韧不拔,这场战“疫”让“牛肉面精神”(团结、热忱、包容)成为城市新名片。

    兰州战疫记,科学防控与全民坚守下的城市韧性


从黄河铁桥的晨曦到白塔山的夜幕,兰州用科学防控与人间温情交织出抗疫的壮歌,正如一位市民在解封当日写道:“金城兰州,从来不是被病毒吓倒的城池,而是黄河水洗练出的英雄之地。”这场战役留下的,不仅是防控经验,更是一座城市在灾难面前展现的韧性、智慧与温度。

(全文共计1582字)


:文中数据参考甘肃省卫健委2022年通报及《兰州日报》报道,案例基于真实事件改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