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疫情督导组组长,战疫前线的无名英雄

2022年8月,乌鲁木齐市突发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城市按下暂停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一个特殊群体默默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他们就是乌鲁木齐市疫情督导组组长们,这些平日鲜为人知的基层干部,在疫情大考面前挺身而出,成为连接政策与执行的关键纽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乌鲁木齐市迅速组建了由各级领导干部组成的疫情督导组,分赴各区县开展防控督导工作,作为督导组组长,他们肩负着传达上级指示、检查防控落实、协调解决问题、反馈基层诉求等多重职责,某区督导组组长张明(化名)回忆道:"接到任命时已是深夜,简单收拾几件换洗衣物就直奔一线,这一去就是四十多天没回家。"像张明这样的督导组组长在全市有数十位,他们大多来自市直机关、区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45岁左右,具备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督导工作绝非简单的"检查—反馈"循环,而是需要深入防控末梢的复杂系统工程,每日清晨,督导组组长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参加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视频调度会,领会最新防控要求;随后带队深入社区、隔离点、保供企业等重点场所,实地查看防控措施落实情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组长描述道:"我们既要当'显微镜',发现防控漏洞;又要当'传声筒',及时反映基层困难;还要当'润滑剂',协调解决跨部门问题。"在某封控小区,督导组发现部分独居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订购生活物资,立即协调社区成立志愿者帮扶小组,确保特殊群体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乌鲁木齐市疫情督导组组长,战疫前线的无名英雄

督导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首当其冲的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平均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接打上百个电话,行走数万步成为常态,天山区某督导组组长李华(化名)曾在一天内走访了8个社区、3个隔离点和2个商超,"回到临时住处已是凌晨两点,刚躺下就接到紧急电话,又处理了两个小时。"其次是复杂的现场矛盾,既要严格执行防控政策,又要考虑群众实际困难,沙依巴克区一位组长回忆,某小区居民因长期封控情绪激动,他们一边耐心解释政策,一边协调增加物资供应频次,最终化解了潜在冲突。

在这场战"疫"中,督导组组长们展现出令人敬佩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他们创新工作方法,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每个问题有着落、每项整改有回音,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督导组开发了线上督导系统,实现问题实时上传、责任明确到人、整改限时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可贵的是,他们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水磨沟区督导组发现某社区慢性病患者购药难,立即协调开通"绿色通道",由专人负责登记代购和配送药品。

督导工作的成效逐渐显现,据统计,乌鲁木齐市各督导组累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5600余个,协调解决基层困难3200多件,推动形成了"早发现、快处置、严管控"的防控机制,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汗水浸透的防护服,高新区(新市区)某社区书记感慨:"督导组不仅给我们指出问题,还帮我们想办法、找资源,就像及时雨一样。"

乌鲁木齐市疫情督导组组长,战疫前线的无名英雄

作为特殊时期的"桥梁"和"纽带",督导组组长们面临着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许多人连续多月未能回家,只能通过视频与家人短暂相见,一位组长的妻子临产时,他正在隔离点检查防控措施;另一位组长的父亲生病住院,他只能委托亲戚照顾,谈起这些,他们的眼中常含泪水,但转身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小家固然重要,但守护好这座城市这个'大家'更是我们的责任。"这是多位督导组组长的心声。

乌鲁木齐市的疫情防控实践表明,督导机制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督导组组长们既不是决策者,也不是直接执行者,但他们确保了政策在基层"不走样、不变形",实现了防控体系的良性运转,这种"嵌入式督导"模式,既避免了层层加码,又防止了执行不力,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这些督导组组长们又将回归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正如一位组长在工作日志中写道:"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尽了一个党员该尽的本分。"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默默奉献,筑起了乌鲁木齐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守护了千家万户的平安健康。

乌鲁木齐市疫情督导组组长,战疫前线的无名英雄

这场疫情终将过去,但督导组组长们展现出的责任担当、专业精神和为民情怀,将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越是危难时刻,越能彰显党员干部的初心本色;越是重大考验,越能体现基层治理的智慧力量,这或许就是乌鲁木齐抗击疫情期间最深刻的启示之一。

发表评论